美國留學-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英語: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私立研究型大學,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最初于1636年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該機構在1639年3月13日為感謝一名牧師約翰·哈佛的捐贈而命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更名為哈佛大學。至今,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學術地位、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的教育機構,并獲譽為是美國政府的思想庫。
1、學校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的正式注冊名稱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是位于美 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劍橋(英國劍橋大學)城的一所私立大學,1636年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已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北美第一間和最古老的法人機構(注冊)(Corporation)。醫學院和商學院位于波士頓市區。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的學校。一直堅持三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的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哈佛大學前身為劍橋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每年撥款400英鎊(對應于當時經濟情況)。由于創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1638年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積蓄720英鎊和400余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后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教育學院成立于192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并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余各學院均集中于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哈佛歷任校長堅持3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英文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八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約翰·肯尼迪、喬治·沃克·布什和貝拉克·候賽因·奧巴馬。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并使之永存后代”。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在世界各大報刊以及研究機構提供的排行榜上,哈佛大學的排名經常是世界第一。今天哈佛大學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大學之一。
哈佛大學建于1636年,比美國作為獨立國家的建立幾乎要早一個半世紀。建校初始稱劍橋學院。1639年,學校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被馬薩諸塞州議會破格升為哈佛大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哈佛也是全世界生產最多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得主的大學。哈佛最初稱為“新學院”或“新市民學院”,該機構在1639年3月13日以一名畢業于英格蘭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之名,命名為:哈佛學院,因為他捐贈了779英鎊(按每年6%、每12年翻倍的增長率計算,到2011年共復利31次,相當于至少增長11億倍)以及400本書籍(這是他的一半財產)。哈佛大學作為一個“大學”,目前最早的文獻指出是在麻州新憲法頒布的1780年所實現的。
美國于1776年建國,比哈佛建校要晚近140年。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后,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里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后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于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
正因為哈佛大學的建立者中有很多人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哈佛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為劍橋城。其實原來這所大學的名字叫做“劍橋學院”,哈佛大學名字來源于1638年一位名叫約翰·哈佛的學院院長,這位院長去世時,將自己積蓄的一半和 400本圖書(在1638年,對于一所創建僅兩年、第一屆只有學生9位的學校,這可不是小數目)捐贈給這所大學。后來經過議院的投票,決定將這所大學命名為哈佛大學。
在40歲擔任哈佛大學校長(1869年至1909年)的查爾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從根本上使哈佛蛻變為現代美國的研究型大學。Eliot的改革措施包括選修課程,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此一“哈佛模式”影響了美國國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此外,Eliot還負責出版了著名的“哈佛經典”,從多個學科收集“偉大的書”。他的名字在1926年逝世后,已和“哈佛”共同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普遍愿景的同義詞。
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藏書超過1500萬冊,這是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為全球第五(僅次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另外,它擁有非營利組織以外最大的財政捐贈,迄2008年已達378億美元。
大學校訓
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 求是崇真。哈佛早期的校訓是“察驗真理”(Ve Ri Tas [1643年])、“榮耀歸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為基督·為教會”(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年])。
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開的書本,兩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著理性(reason)與啟示(revelation)之間的動力關系。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獻——1642年的學院法例——如此寫道:“讓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考慮以認識神并耶穌基督為永生之源(約17:3),作為他人生與學習的主要目標,因而以基督作為一切正統知識和學習的惟一基礎。所有人既看見主賜下智慧,便當在隱密處認真借著禱告尋求他的智慧。”美國建國后,哈佛大學校訓恢復為最早確立的“真理”(Veritas)。
2、學院設置
哈佛大學規模龐大、資產超群,常被人戲稱為“哈佛帝國”。全校共設有13所學院。其中本科生院兩所,即哈佛學院與拉德克利夫學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學院、商業管理學院、肯尼迪管理學院、設計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神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及大學擴展部等。幾個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學院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生物科學部、應用科學部、地質學系、化學系以及計算機技術研究中心等;醫學院的細胞與進化生物學系、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系、神經生物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藥物學系、免疫學委員會、與MIT合建的健康科學部等;公共衛生學院的微生物學系;設計學院的建筑系和設計專業等;教育學院的計劃、管理和社會政策專業,教學、課程和學術環境專業,閱讀、咨詢心理專業和人的發展等。哈佛大學擁有2400名教授,6700名本科生和12400名研究生,校色是深紅色(Crimson),深紅色(Crimson)也是哈佛的運動隊和日報The Harvard Crimson的名字。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之間一直存在著友好的競爭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追溯到1900年,那時候兩校合并的問題被廣泛討論,甚至在某個時候被當局達成一致(后來被馬諸塞州的法院取消)。兩校至今經常有很多合作的研討會和項目,包括哈佛MIT健康科學與技術部,哈佛MIT數據中心, Dibner歷史科技研究所.此外,兩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還可以不用繳納額外費用就能相互注冊,獲得學分來得到自己該校的學位。
由于哈佛的工程學科沒有麻省理工學院完善,許多哈佛學生會到麻省理工學院修工科課程或做工程研究(哈佛大學曾經數次嘗試與麻省理工學院合并,但一是由于受限于雙方校園內部的意見,再加上為防止大學獨大,麻省大法庭于1904年裁定此舉違法,至今再無任何合并的舉動)。
哈佛學院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伙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 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么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么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后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后,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并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后,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杰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杰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后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782年設立了醫學院,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于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后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于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語和法語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于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并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采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年),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臺。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范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并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而且洛厄爾以身抗擊,保衛哈佛教授穆斯特伯格與拉斯基,導致了這兩位教授安在。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法學院
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簡稱HLS)創立于1817年,雖然比大學部(Harvard College)建校(1636)晚幾近兩百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學院。傳承著常春藤盟校的盛名,哈佛大學前后曾經栽培過八任美國總統,逾四十位教授或校友曾獲諾貝爾獎,大學部及法學院向來皆列全美排行前三名。與多數美國法學院一樣,哈佛法學院提供三個主要的學位學程,JD(Doctor of Jurisprudence)、LL.M.(Master of Laws)以及 S.J.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此三學程雖各有不同的入學資格及學位條件,但在法學院每年提供的二五0門左右的課程(course)或小班討論(seminar)課中,不同學程的學生混雜一起上課。至于非學位的部分,除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問研究(visiting research)之外,尚有例行短期課程,包括人權研究(Human Rights Program)、伊斯蘭教法研究(Islamic Legal Studies)、國際稅法研究(International Tax Program)、協商研究(Program on Negotiation)、律師實務課程(Program of Instruction for Lawyers)等。
商學院
美國教育界有這么一個說法:哈佛大學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學中的一項王冠,而王冠上那奪人眼目的寶珠,就是哈佛商學院。 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簡稱,HBS)是美國培養企業人才的最著名的學府,被美國人稱為是商人、主管、總經理的西點軍校,美國許多大企業家和政治家都在這里學習過。在美國500家最大公司里擔任最高職位的經理中,有1/5畢業于這所學院。哈佛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MBA)成了權力與金錢的象征,成了許多美國青年夢寐以求的學位。
哈佛商學院是一個制造“職業老板”的“工廠”,哈佛的MBA人人都瘋狂地關心企業的成長和利潤,他們有著極強的追求成功的沖動,和自命不凡的意識,他們是商業活動中的職業殺手。MBA平均年薪可達10萬美金以上,以致美國人指責MBA的第一條缺點就是他們的身價太高。
哈佛商學院每年要招收750名兩年制的碩士研究生、30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2,000名各類在職的經理進行學習培訓;暑期還要招收學制六周的“專業管理(如醫療衛生管理、大學及學院管理等)進修班”。全年可以開設政策、決策、計劃、控制、財務、市場、生產運行、科技開發、組織結構、行為科學、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等100多門課程。
哈佛商學院是如今美國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權威的管理學校。哈佛商學院的基金達2.5億美元之巨,比美國所有其他管理學校的總和還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中,哈佛大學商學院擊敗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時隔八年重登MBA榜首,這無疑是對哈佛大學商科專業教學水平的最高肯定。
設計學院
與麻省理工學院一街之隔的便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或稱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簡稱GSD)下設建筑系、風景園林系、城市規劃與設計系,學位學程主要包括建筑學碩士(MArch)、風景園林學碩士(MLA)、城市規劃碩士(MUP)、城市設計碩士(MAUD/MLAUD)、設計研究碩士(MDesS)、設計學博士(DDes)以及哲學博士(PhD,與哈佛文理學院合辦)。與耶魯、MIT一樣,哈佛大學競爭非常激烈。就讀研究生的本科成績須十分優秀。學院不論本科階段所學專業(學習醫學、法律均可)都可以申請就讀。但如本科是學習建筑專業,碩士階段學時有所減免,而本科為非建筑專業的要學習三年時間以上,整個設計學院的教學區僅有一間極大的教室。教室有如一個體育館,一年級的新生在教室臺階的最上層,目的是好讓新生看見高年級的同學做什么。年級在最高的同學則在臺階的最下層,申請就讀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需要提交作品集,申請城市規劃的碩士不需要設計作品集(但如果有設計、藝術背景,并提交藝術,設計作品集會更好);未提交藝術,設計作品集的申請者需要提交研究論文或報告。沒有設計背景而被錄取的,需要在秋季課程開始之前的夏季參加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夏季課程。
申請者還需提交本科學位證明。若申請純建筑專業,在中國的大學學習機械物理(方向為力、光、聲)的更受歡迎。在中國的申請者,要考試GRE。GRE的成績在機考后的15天內會到哈佛設計學院,每門最好均高于600分,申請材料在準備完全后應全部提交錄取辦公室,關于作品集,各種設計作品及設計風格都被接受。申請人的推薦倌、簡歷、自述信等都是必須的。
3、發展改革
哈佛大學370多年的歷史
發展背景
創建后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 “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并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后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后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余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余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于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于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并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亙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于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于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后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并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于1978年提出了關于共同基礎課的報告,并決定于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哈佛大學擁有超過九十個圖書館,藏書數量超過15,000,000冊,是世界第四大“百萬圖書館(mega- library)”(前3名分別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哈佛大學在所有的研究機構中接受的捐贈是最多的,在2006年達到 292億美元,是僅次于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最大捐贈基金。
專業設置
本科
1、文學類:文學,比較文學,古典學,語言學,東亞學,近東學,印度學,哲學,英語,非洲學與非洲裔美國人學,神話學,條頓民族學,建筑藝術歷史,羅曼斯語文學,斯拉夫語文學,視覺環境學,性別研究
2、社會科學類:歷史,人類學,歷史與文學,經濟學,政治,科學歷史,社會學,環境,自然科學與國家政策,心理學
3、科學類:數學,物理,應用數學,天體物理學,化學,化學與物理,生物化學,人類進化生物,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機體進化科學,人類發展科學,人類物理,工程技術,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統計
4、其它:特殊專業。
研究生
工商管理,金融與經濟、建筑、經濟、化學工程、電子工程、教育、計算機科學、考古學、生物化學、人類學與地理、神學、法律、美術、現代史、人類語言產生研究、自然科學、心理研究、數學及電算、工程學、社會科學、數學、生物科學、臨床醫學、管理、物理、音樂、哲學、政治學等。
教學及學習
馬薩諸塞州大會堂,哈佛大學校園里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哈佛大學為一所面積遼闊及有高住宿率的綜合型研究大學。早在1929年就已經獲得美國新英格蘭學校聯會(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NEASC)的認可。大學提供46個本科主修課程、 134個研究生課程 及32個專業課程(醫、法等)。 在2008—2009年期間,哈佛共頒發了1664個學士學位、400個碩士學位、512個博士學位及4460個專業學位。 四年本科的入學申請人數其實只占了整體的很少一部分,本科課程主要為藝術及理學范疇(美國不少專業課程只供本科畢業生修讀)。在1978—2008年期間,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門主修以外的課程, 作為核心課程的一部分;之后課程有變動,在2008年之后,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課程,還需完成八類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它們分別是:美學與理解、文化與信仰、數學與簡化解釋、道德理解、生命科學、物理科學、世界與社會及美國與世界。 另一方面,哈佛的研究生課程則非常多元化,并與其本科生課程有很大的關聯。不過,有某一部分的學生及教育組織批評哈佛的本科生課程過于依賴助教,指這樣會影響教育質素。
哈佛采用半學年/兩學期制教學,每個學年從九月初開始直到五月中旬。 本科生在每個學期/半學年里需完成四門指定科目,并須保持這個報讀率以維持作為全職本科生的資格。 每個主修科目均提供基礎課程及高級課程供學生選擇。 以排名首4—5%成績畢業的學生會獲賦予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學位,剩下的頭15%的學生獲“magna cum laude”的銜頭,其余的30%則為“cum laude”。 大學不同學科部均有不同的獎學金及獎項頒發。惟哈佛及很多其他的美國大學被批評出現“等級上漲”的情況,很多獎學金及榮譽的要求不斷上升, 例如:哈佛學院獲得拉丁文學位榮譽的學生人數從2004年的90%,下降至2005年的60%。 不過,也有報告指出,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及拼搏精神卻因此得以提升。
2009—2010年的哈佛本科學費為$33696美元,若加上住宿等生活雜費的話則為$48868美元。2007年起哈佛實行財政援助計劃:所有家庭年收入低于六萬美元的學生一律免學費及住宿費,收入介乎$60000-80000美元的則每年只需繳付數千元的學費。哈佛還宣布,收入在$120000—180000的,學費為其家庭每年收入的10%。2009年,哈佛授予了合共$414100000美元的獎學金。
該校也是全美其中一所最難入讀的大學,2011年各學院整體的本科生平均錄取率僅為6.3%。
4、聲譽與排名
哈佛大學因歷史、學術地位、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等因素,獲評為是世上最杰出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大學在眾多大學排行榜里一直名列前茅。
1)全球性排名方面: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至2003年創辦起到最新的2013排名,都一直將哈佛大學列為世界第一學府。
QS世界大學排名于2013/14最新排名中,將其評為世界第2,全美第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3-14)將其列為世界第2,全美第2;
但其世界聲譽排名則自2011年首度發表以來,仍一直將它列作全球第一。
2)美國本地排名方面: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美大學(本科)排名(2013)將哈佛列為全美第二;
福布斯排名為全美第八;
而《華盛頓月刊》亦為第八。
哈佛大學的文、商、生物醫學也是全美最為著名,經常位列美國高校之首。
5、三個著名謊言
哈佛大學有三個當地盡人皆知的“著名謊言”,但卻不為大多數外人所知道:所謂的“三個謊言”和哈佛雕像底座上鐫刻的三條信息有關。分別是“約翰·哈佛,創辦者,1638”。
第一,這個雕像并非約翰·哈佛本人。第二,哈佛大學雖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第三,哈佛建校是在一六三六年,而并非“一六三八年”。